近年来,“
事业单位营业”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公众视野。不同于传统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,事业单位营业特指部分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单位,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下,通过合理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。根据2026年最新政策导向,事业单位营业的核心在于平衡公益性与市场活力,推动事业单位向“服务型+经营型”双轮驱动模式转型。
一、事业单位营业的核心特征
2026年,事业单位营业主要呈现三大特点
业务范围扩展,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领域,事业单位可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、开展技术培训等市场化项目拓宽收入渠道。例如,公立医院可依托专业技术优势提供健康管理服务,科技类事业单位则通过成果转化获取收益。
财务管理升级,实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,经营性收入需纳入预算体系,同时享受税收优惠。例如,某省级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服务年创收超千万元,但需将70%收益反哺公益服务。
考核机制改革,新增“社会效益+经济效益”双指标评估体系,单位负责人需签订双重目标责任书,确保公益服务质量不降、经营风险可控。
二、事业单位营业的实践路径
各地试点经验表明,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
资源整合型,整合分散的场地、设备资源对外租赁,如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周末对外开放,年利用率提升40%。
技术输出型,农业科研院所将专利技术授权企业使用,按产值比例分成,既推动成果转化又反哺研发。
品牌增值型,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并开设线上商城,2026年“国际博物馆日”期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。
三、事业单位营业的注意事项
在探索市场化过程中,需严守三条底线
公益属性不可动摇,主营业务不得外包,收费项目须经物价部门核准,严禁变相涨价。
财务透明规范,所有经营收支需单独核算,定期向社会公开审计报告,接受第三方监督。
风险防控到位,建立“防火墙”机制,经营性亏损不得挪用财政拨款弥补,重大投资需集体决策。
随着2026年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,营业模式创新将成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。如何在市场化浪潮中守住初心,将是每个事业单位管理者面临的长期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