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年公务员考试竞争依旧激烈,不少
事业单位员工选择“跨界”报考。那么,考上公务员后到底是直接调动还是必须辞职?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政策要点,助你规划职业路径。
一、事业单位人员考公的调动可能性
根据《公务员调任规定》,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若符合条件,可通过组织调任程序进入公务员队伍。核心条件包括
报考职位需明确允许调任,如综合管理类岗位或专业技术类岗位;
事业单位管理岗需达到副科级以上,专技岗需具备中级以上职称;
部分省份要求在事业单位工作满5年,且近3年考核优秀。
2025年浙江省试点“事业单位骨干人才调任计划”,允许教育、医疗系统副高级职称人员免试调入对应行政机关。
二、辞职手续与职业规划
若无法通过调任渠道,多数情况下需主动辞职。关键注意事项
提前30日向单位提交书面申请,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办理离职手续;
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入公务员系统时,需核算补缴差额(2026年起全国社保联网加速,流程更便捷);
辞职后重新考公,试用期从入职公务员起算,原事业单位工龄不累计。
若目标岗位竞争激烈,可先保留
事业单位编制备考,但需注意部分省份对在职人员报考有限制(如2026年广东省明确禁止在职公务员跨省报考)。
三、三类人群需谨慎决策
服务期未满5年的“三支一扶”“特岗教师”等,辞职将面临违约金及禁考处罚;
博士或副高职称者建议尝试调任,2026年多地出台“人才直通车”政策简化流程;
工龄满30年可申请提前退休,部分单位允许内部转岗避免辞职损失。
2025年全国公务员招录中,事业单位调任比例仅占3%,多数考生仍需通过辞职重新报考。
事业编转公务员并非“一刀切”,关键在于精准匹配政策与个人条件。建议提前咨询单位人事部门,结合2026年最新招考公告制定策略,避免盲目辞职影响职业发展。